干工程賠錢的四大原因,有中招的嗎?
都說現在工程不好做,這里總結了干工程賠錢的四個原因,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了解更多當前,建筑業應當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營造信息共享、協作的市場環境,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的智能建造,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2020.11.20當前,建筑業應當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營造信息共享、協作的市場環境,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建筑業深度融合的智能建造,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發展智能建造技術要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通用技術與專業技術的關系。要將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通用信息技術與行業應用緊密結合,通過深度開發形成適用于行業領域的專業技術。二是技術的價值實現問題。先進的技術不一定能馬上變現,比如數字孿生技術,在2017年和2019年均被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列為十大顛覆性技術之一,但要在市場有好的應用,至少還要3~5年。企業要提前做好布局,根據自身定位把握先機,做好技術的儲備。三是建立建造全過程數字化技術體系。運用數字技術交付的產品,除實體外,要形成數字產品,這就是數字資產,可形成價值的增值。數字資產必須以建造全過程數字化建模技術體系為支撐。四是技術應用要針對行業痛點。如位于武漢的某石化建設項目工地,1500多人同時工作,需要完成1459個鋼構件吊裝。通過BIM和物聯網(IoT)技術構建施工實時數字化模型,具有電子圍欄和作業許可管理功能,能夠在模型中記錄工人軌跡,實現施工現場安全精準管理。這就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解決高風險作業安全保障問題的典型案例。
此外,智能建造技術的用戶界面一定要友好。更好像手機APP一樣操作簡單,要結合應用場景,做到智慧、便捷。在智能建造實現路徑的選擇上,建筑工業化比智能化更重要。在推進智能建造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當前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問題是工業化設計標準體系、結構體系還不完善,工廠化的柔性流水線還沒有建立,現場施工比較粗放。
在商業模式上,建筑業需要建立具有數字經濟屬性的商業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AI(人工智能)+”和“建筑產品+服務”,發展面向建筑業的服務新業態。當前,發達的服務業占整個國民經濟的70%以上,2019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9%。所以我國建筑業產生輕資產的現代服務業的潛力是巨大的。面向建筑業的現代服務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建造過程的服務化,比如設計平臺的服務化。以BIM應用為例,設計院用什么建模軟件,施工單位就要使用同樣的軟件,否則無法對接。更重要的是,BIM需要與結構計算、造價分析、工程管理軟件無縫連接。如果有了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實現數據交換,會使過程變得更加便捷。二是工程大數據服務。以建筑工人數據平臺為例,有保證工人勞動權益的平臺、環境保護的平臺、實名制管理的平臺,這就增加了施工企業的投入。應該把這些平臺集成起來,用一個平臺做到數據的共享。此外,還可以發展使用階段中的專業服務,如健康建筑、智慧養老建筑等。
不管采取怎樣的方式,智能建造一定要做到互聯。“互聯網+”就是獲得大數據,“AI+”就是提供智能的服務。智能建造提供的應該是“建筑產品+服務”,不僅提供直接的產品,還要提供增值的服務。
智能建造要注重文化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理念比技術更重要。例如,注重安全的企業文化會影響員工的安全觀念,從而主動遵守安全規范、保障施工安全。我們利用智能技術搭建了數字平臺,獲得了大量用戶數據。對于這些數據,要遵從社會倫理,告知用戶數據的用途。當下,根據用戶興趣推動內容,導致用戶視野“越來越窄”。谷歌前內部道德設計師哈里斯曾提出一個觀點:技術超越人類的第一個階段是超越人類的弱點,讓人上癮,挫傷人的天性;第二個階段是超越人類的智慧。人工智能有會不會超越人類呢?這是一個問號。它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倫理問題。人工智能技術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如何去把握人工智能技術,避免這把“雙刃劍”對社會帶來不利影響。
都說現在工程不好做,這里總結了干工程賠錢的四個原因,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了解更多做工程如何才能做的穩定和持久?以下是一位從事園建綠化的工程老板親身經歷講述:自2004年起他的項目一直都是圍繞著房地產展...
了解更多半拉子工程,也就是俗稱的“爛尾工程”,是指工程進行到一半或者多半,因發包方,或承包方,或第三方等各種因素,導致長時間停工...
了解更多下文是更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整理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后中的常用專業術語,供大家參考。
了解更多